绽放创新之花

    装饰一新的房间,摆放整齐的资料,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设施完善的操作室,还有一群身怀绝技的“技术大拿”,这里就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张福多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为一线职工搭建创新平台,大家互相学习探讨,联合搞攻关,在技术创新和技艺传承上彰显了强大优势。”工作室领头人张福多说。
 

  2013年8月份,以张福多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批准,被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成为鞍钢首个国家级创新工作室。
 

  汇聚能工巧匠 在创新中成长进步
 

  “如何有效降低1700生产线煤气消耗,根据我们产线的经验可以根据钢种、原料‘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烧钢制度。”
 

  “搞创新就是要打破惯性思维。尽管影响煤气消耗的因素复杂,但是可以通过勤观察、勤调整烧嘴开关,摸索到一些方法。”
 

  …………
 

  每月上旬,“张福多技能大师工作室”总是特别热闹,来自鞍钢股份热轧带钢厂三条产线的生产、设备等技术人员聚在一起,讨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在这间10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技能大师”。墙上“技艺传承、技术创新”八个红色大字道出了所有成员的心声。
 

  早在成立之初,该工作室就建立起一系列科学规范的运行、管理制度,通过推行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和聘任制度。有攻关项目,有科技成果,能够带队伍,成为进入工作室的“门槛”。随着一步步的摸索和实践,这个工作室已经由过去12名技术骨干组成,发展为由厂领导、首席工程师组成的领导小组,下设六个技术创新小组,集结56名技术人员的创新队伍。这种层层联动的阶梯式创新机构,成功打破了产线、专业的界限,实现协同作战。
 

  为了降低轧辊消耗,工作室内的技术人员齐上阵,打破专业、技术界限,联合攻关,成功采用国产轧辊替代进口轧辊,合理优化辊型,延长轧辊直径使用范围,仅此一项就降低轧辊成本消耗948万元。2013年这个工作室通过课题的开展和实施,完善工艺流程、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轧制节奏,降低能源的消耗,节省加热炉的烧钢时间等,共计创效3440万元。
 

  “这个大师工作室是以技术攻关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双赢为前提进行资源整合的创新平台,打破了高技能人才‘单兵作战’的尴尬格局,整合了创新资源,释放出了“多兵种”联合创新的强大合力,同时,也让技术人员拥有了广阔的舞台,充分实现自己的创新价值。”热轧带钢厂副厂长邰传志感慨地说。
 

  “鲇鱼效应”凸显 创新成果遍地开花
 

  只有根植于一线的泥土才能绽放出最美的创新花朵,这是“张福多技能大师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共识。热轧卷减少头部折叠攻关项目、1780生产线日本M750系统CPU技术攻关、1780生产线板加区PLC的冗余控制……2013年8月以来,这个工作室完成生产、设备攻关项目20多个,成为企业创效的一支重要力量。
 

  这里,工作室成员攻坚的脚步不曾停滞。提起1780生产线“瘫钢”现象,所有人都头疼。 经过几个月的攻关,工作室成员自制出一种辅助板坯移动控制装置,有效确保钢板在线移动,解决了“瘫钢”现象。如今这一攻关成果已成为一项专利技术。
 

  在没有资金投入、没有设备更新的前提下,如何提高2150生产线的轧制速度?工作室成员林兆宇等琢磨了起来,优化工艺制度,深挖设备潜能……大家通过现场攻关,成功将轧制速度提高4.46秒。
 

  为了提高1700生产线上活套压力传感器故障诊断率,工作室成员邢尚宇等通过增加电动表装置,迅速进行故障诊断,提高生产时间50分钟。
 

  …………
 

  在技能大师的引领下,工作室拥有了更强的战斗力,创新积极性愈发高涨。专利4项,专有技术14项,厂级课题立项29项 ……一个个创新成果在工作室里竞相涌现。对于创新,成员刘胜有自己的理解,“新时期的产业工人要有思想,有智慧,要成为创新进取的复合人才。”
 

  技师辈出  成为人才“孵化”基地
 

  如今热轧带钢厂拥有技师206人,高级技师120人,占到了生产服务岗位职工的21%……
 

  在热轧带钢厂,“张福多技能大师工作室”如同一台“播种机”,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一粒创新的种子。
 

  导师带徒、技术培训等传统培养人才的方式已经嫁接到“张福多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技能大师、技术骨干的言传身教,使这个工作室成为高技能人才、高技术创新成果的“孵化”基地,使一批批善思能干、一专多能的技术人才在这里成长起来。
 

  轧钢作业区精轧操作工赵鹏是工作室受益者之一——从创新的“门外汉”到创新“达人”,赵鹏成功实现了“升级”。近年来,他完成了“提高粗轧机宽度控制精度”、“降低厚材加热炉出钢温度”等近10项革新项目,并在生产得到很好应用。
 

  工作室成员、1780生产线设备作业区点检员王志洋说:“过去总觉得工作就是完成任务就行了,在‘张福多技能大师工作室’里,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将宝贵的‘财富’手把手传授给了我们年轻人,大家的创新热情可高了。”工作室学习研讨的过程,让王志洋不仅熟知了阀门内部结构,而且还提高了故障判断力。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工作室还通过现场授课、导师带徒等方式,促进创新经验共享交流,使职工成为创新成果的共享者和受益人。如今“张福多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分别与23名青年职工签订了师徒协议。
 

  如今“张福多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意义早已不限于一方斗室,而是一线职工聚集在一起学习新技术、研发新成果、推动生产的繁忙基地。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影响力,这个工作室建立了“金蓝领”微信公众平台,这里可以采集到大家在各个方面以及各个领域突发的巧法、妙招等。不久前,在工作室年终总结会上,成员们将2014年的创新目标又锁定在精轧机控制精度、治理轧机系统漏油等高难度的问题上来。看着他们坚定的神情,我们有理由相信,创新只要根植于生产一线的泥土,就一定能绽放出娇艳的花朵。

 

 
 
 
©2017 China Ansteel Group Corporation Limited.Liao ICP Bei No.05004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