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新时期产业工人的精气神今年1月份,中宣传部授予李超“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李超成为继孟泰、王崇伦、雷锋、郭明义之后,鞍钢培养的又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大典型。 鞍钢集团公司党委、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工会在全公司深入开展“学李超,做李超式好员工”主题实践活动以来,鞍钢各基地、各条产线、各工作岗位的广大职工以李超为学习榜样,奋勇创新、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争做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新时期产业工人。 让信念成为一种力量 “一线职工的成长离不开鞍钢。”李超的先进事迹激励着鞍钢矿业集团大孤山铁矿职工张忠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生产经营中来。 在工友的眼里,张忠威既是技术骨干,又是带领大家解决问题的领头人。21年前,张忠威只是该厂一名普通电铲司机。他不懂就学、不会就问,每天都是第一个进车间,最后一个离开。正是凭着勤奋好学的韧劲,只有中学文化的他成为技术骨干。仅用3年的时间,张忠威就熟练掌握电铲的操作和修理技能,年仅26岁就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电铲司机长。20多年来,他为电铲设备解决各种疑难杂症,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作为一名普通职工,张忠威始终坚信,作为一名鞍钢人,就要像李超那样把个人价值融入企业发展之中。坚守这一信念,张忠威用自己的一片赤诚,在岗位上不断推动企业发展,成就个人的价值。 伟大的精神需要典型的引领。在孟泰、王崇伦、郭明义、李超等一大批典型的影响下,鞍钢人正坚定理想信念,无私奉献,在推进企业发展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今,攀钢矿业选矿厂磁选车间职工刘云干起工作是一种忘我的状态。为了寻找铁精矿增产新方法,刘云舍小家顾大家,将全部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来。“我的‘家’在鞍钢”,“没有大家,哪有小家。企业给了我成长的空间,我没有理由不回报企业。”正是在这一信念的支撑下,刘云成功探索出“沉砂抛尾倒推操作法”,为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让信念成为一种力量,人生才从此有所不同。 让事业成为一种追求 初识朝阳钢铁炼铁厂烧结作业区职工周智超时,很难想象他仅30岁刚出头,长期满负荷的工作,使他看起来比同龄人成熟干练许多。周智超总是以干一行爱一行、不计得失的心态工作着,将全部的心血投在工作上。看到因粉矿配比变化导致烧结机产能变化,周智超急得满嘴起泡,连续三天吃住在现场,寻找稳定和提高产能的办法,问题解决了,人却整整瘦了一大圈儿。正是这份敬业使周智超成为与朝阳钢铁一起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 “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出现在哪里”。目前,国内热轧厂纵切线带钢边切除量常规设置均为30毫米以上。在成本压力下,攀钢钒热轧板厂精成作业区苦练内功,依靠过硬的操作技术,3次超越热轧钢带冷加工工艺极限,生产出切边量小于30毫米的钢卷,成功提高产品成材率,用实际行动兑现着对岗位的尽职尽责的承诺。(下转四版) 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鞍钢从不缺乏创新领头人。从自己设计制造成功“双层循环水给冷却热风炉燃烧筒”的孟泰,发明“万能工具胎”的王崇伦,到“工人革新家”李晏家、“工人发明家”李新林,“当代发明家”李超……鞍钢有创新的领跑者,也有庞大的追随者。 攀钢钒炼铁厂新3号高炉白班作业长张邦志就是一名一线创新的积极探索者和实践者。5年前,张邦志发现原来的操作法不适合新3号高炉生产。在毫无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他在5年的时间里不断地实验,总结可以让炉况更稳定、指标更优化、冶炼成本更低的好方法。在创新路上,尽管有迷茫、有困惑,但他从不放弃,最终总结出高钛型钒钛磁铁矿2000立方米高炉冶炼先进操作法,年实现创效5000万元以上。他说:“搞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正是因为有了革命性的勇气和思路,才促使我的创新有了革命性突破。” “生产一线是最好的创新舞台。”博士金百刚主动申请到生产一线工作,成为鞍钢股份鲅鱼圈钢铁分公司炼钢部技术质量室工程师。作为板坯连铸机复合电磁冶金装置开工调试负责人,金百刚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装置调试过程中。8个月的时间,他翻译了外方的全部技术资料,全程跟踪、落实、检查、确认装置在调试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和生产试验的各个过程,不仅使设备使用周期提高了3倍,更提出3种电磁搅拌器的布置方式和5种电磁搅拌模式,使搅拌强度比外方原厂家设计提高40%,满足了高品质钢材批量生产的要求。 鞍钢是一个有着优良创新传统的企业。在这里,一批又一批创新成果诞生,一个又一个先进典型涌现,蓬勃创新活力的背后,离不开一套完整体系的支撑。职工创新工作室、“网络问企”、先进操作法推广季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四支人才队伍”激励机制等创新激励机制和跨岗位、跨区域、跨专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孕育出一支支奋勇创新的生力军。 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生产现场才能处处出奇迹。 让协作成为一种文化 到职工创新工作室与工友们探讨解决生产问题的方法,是鞍钢股份能源管控中心汽机作业区运行技师刘加纯每天早上必做的一件事情。由他牵头的职工创新工作室,将能源管控中心五个区域的创新人才聚集到一起,打通了区域间壁垒,拓宽了创新领域。2013年11月成立以来,这个创新工作室完成31项攻关课题,累计创效400多万元。 在鞍钢,“团队协作”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文化。在鞍钢各个工作岗位,广大一线职工将智慧汇集起来,绽放出朵朵创新之花。攀钢钒炼钢首席操作师、炼钢高级技师聂绍刚正带领工友开展技能培训、技术难题会诊、技术发明成果展示等一系列技术创新活动,不仅取得了国内钒钛渣炼钢转炉炉龄最高纪录等创新成果,还培养出一批技能出众的年轻炉长。“很多课题都是大家一起完成的,人多招儿也多。”聂绍刚说。 让协作成为一种文化,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企业前进的脚步。 让千千万万个“李超”涌现 如何让一个李超变成千千万万个“李超”,如何把李超精神转化为扎扎实实推进当前各项工作的精神动力和实际行动,如今,鞍钢集团公司各系统、各基层单位正不断地努力着、探索着。 鞍钢集团公司党委、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工会在全公司深入开展“学李超,做李超式好员工”主题实践活动,把向李超学习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 鞍钢集团各基层单位也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使更多的“李超”出现在各个工作岗位上。攀成钢团委在全公司掀起“学李超”活动,通过举办青工技能赛和承办“素质杯”通用工种比赛,引导团员青年积极参与,以赛代练,促进青年职工不断提升业务技能。攀钢矿业朱矿将形势任务教育活动与学习郭明义、李超等先进人物事迹相结合,充分发挥先进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高效组织生产,使更多的“李超”出现在岗位上。 鞍钢矿业集团弓长岭选矿厂把技术大练兵活动同“学李超,争做创新职工”等活动相结合,在组织、制度、内容、形式上不断完善创新,为职工搭建一个“比出干劲,赛出能力”的平台。鞍钢工程建设汽运分公司启动向“时代楷模”李超学习活动,通过开展“创值增效我有责”岗位劳动竞赛活动,引领广大职工像李超那样立足岗位、创效创效。 ………… 如今,在鞍钢,千千万万个“李超”正在涌现。 |